图拉丁精神:家庭组装N台、N台电脑的最简单好用的方案

王志勇 发表于 2019年07月12日 09:54

图拉丁精神就是但求够用,不求最贵。下载机,买一个升腾GI945+2G内存(50+18元),安装XP系统足矣,实测平均功率只有12W,甚至能当作PHP开发机。

玩游戏其实学不到什么东西,有这个时间不如多看些视频、电视剧很能开阔眼界、提高内在的境界,又很能放松,睡觉前看一集电视会睡得很香。因为台湾有位作品超过3000万字的大作家曾说,不需要出去旅游,看一看图片就可以了。因此,只要电脑能支持高清,就足够家庭使用。

组装电脑,其实就是一句话,先确定用哪个平台的主板、或者CPU,其余的都很简单。现在最新的平台是H310,随便搭配一个最低参数的CPU,性能都比10年前最高的CPU还要高不少,而且自带核显,比如G3900,G3930,G4560这类。(全新H310+G3900,约500-600元左右)

10年前的主流配置G31+E3300集显、G31+E5200集显,现在看1280×720的youku都很流畅,或者用本地播放器看高清更加流畅,或者用youku、腾讯视频、爱奇艺的PC客户端会比网页流畅很多,因为用网页看youku是通过Flash播放器,很占CPU资源。(G31+E3300+DDR2 2G约60-80元)

H310+G3900的CPU性能、核显,总体性能大约是E3300+G31的3-5倍以上。10年前的配置都可以流畅地看高清视频,如今的配置更不在话下。

G31平台我用了很多年,G31+E3300的平均功耗为37W-45W。
用完全一样的硬件,只把G31主板换成G41主板,功耗会降低10W-12W。说明G41比G31省电很多

如果买全新硬件,现在用H310平台性价比最高。因为H81也有全新硬件,H81平台是2014年的主流平台。但是H81平台的主板、CPU,到现在还是和H110、H310的价格差不多,所以当然选H310平台。

电脑价格并不是取决于电脑的性能,而是取决于市场行情。由于电脑硬件价格比较透明,所以很多网上的卖家还是遵守市场价格,比如现在的内存条,仅有一元、两元的利润,他们也做,给钱就卖。他们拿货价低,就卖得便宜。拿货价高,整个市场行情里的硬件价格就高。

所以,根据行情,我们再来决定买哪种硬件。比如有不少人第一次买电脑,一定要像买苹果手机一样,买一台6000元的台式机、或者笔记本才痛快。实际上现在几百元的全新主机、或者笔记本,已经足够大多数人用还绰绰有余,相当于几年前的几千元配置。1000元的全新笔记本,足够用。

如果不是专业用户,太高配置的电脑,买来只能吃灰。

高性能CPU的开端
从2008年开始,电脑硬件是个分水岭,因为有了第一代E3X00、E5X00的45nm双核CPU的出现,它们比上一代的65nm功耗降低了很多,性能也提高了很多。比如用单核赛扬D 347 3.06G(这在2007年是主流),现在看网页都很卡,整机功耗90W左右;E3300 2.5G双核比赛扬D 347流畅很多,G41+E3300整机功耗26W-35W。

最便宜好用的方案
本来现在G31是最便宜好用、够用的平台。但是G41主板的功耗比G31低很多,G41的集显性能比G31的集显高。所以,最便宜好用的方案是:
G41+E3300+2G内存 50+8+20元 看高清、youku、办公、上网都很流畅,很多游戏也能玩,低功耗,整机功耗26W-35W,适合于大量、无限量组装,这价格基本上等于白送。
为了保护硬盘,建议彻底关闭虚拟内存。装XP系统现在至少2G内存、Win 7/8/10系统至少3G内存就可以长期流畅。
G41+E5400 比E3300高一些,具体未做过对比。
G41+E8400 最有名的E8400,图拉丁贴吧没有人不知道,E8400是当年的双核王。在CPU的天梯图上,E8400竟然和G550、G540、G620、G1610、G1620T差不多是一个水平线。
当然,平时的使用,天梯图上未必能体现出CPU的差别,也许平时的使用差别不大。

Intel平台现在一般是平台越新,性能越高、功耗越小。比如H61又比G41功耗降低了几瓦,H81和22nm的H61主板功耗有可能一样。
(软件则相反,为数不多的软件版本越高,性能越高;更多的软件是版本越高、功能越多、也变得迅速臃肿、卡。)

H61的价格前两年比较便宜,现在又涨价了。有了H81,很多人都对H61不屑一顾。其实,H61还是有很多用处。比如H81平台去掉了PCI插槽,导致原来的PCI独立声卡无法使用。(K歌的专业录音话筒必须配独立声卡才能用。)
H61主板还有PCI插槽。

SATA 2和SATA 3的差别
从H81开始有了SATA 3。
SATA 2和SATA 3的差别,SATA 3模式我没有长时间用过,反正SATA 2的226MB/s的固态硬盘已经相当快了。我家人用的是SATA 3主板+固态硬盘,好像并没有感到很大的差别。

比如我用的G31、G41平台+SATA 2模式的固态硬盘,读取速度226MB/s,打开Photoshop 7约用4秒。
然后把Photoshop 7复制到用内存划分的虚拟硬盘,读取速度2100多MB/s,打开Photoshop 7约用3.X秒。

但是同样200MB/s的机械硬盘,比200MB/s的固态硬盘速度慢得多。这主要是因为打开软件时,有很多的小文件,机械硬盘因为寻道时间长,所以比固态硬盘慢很多。
系统启动时,固态硬盘比机械硬盘快得多,也是同样的原因。

只有在拷贝大文件时,才能体现出SATA 2和SATA 3的差别,平时启动软件的差别较小。
所以,不必太纠结于SATA 2和SATA 3接口的差别。

双核和四核CPU的差别
我平时用的是双核CPU,基本能满足平时的需要。家里也有一台我老爸两三年前买的全新四核A4-6300,现在一直放在一边。双核和四核的差别,具体我也没有试过,反正双核已经很流畅、够用。

因为几年前我看过评测,双核和四核的差别主要是体现在满载、多任务上。

但是,单核和双核的差别巨大。由于市场行情,几年前几百元、上千元的双核CPU,现在只有几元、十几元。
有了双核CPU,现在的单核CPU已经没有了用处。

电脑双核CPU PK 手机真八核
最后,电脑双核CPU的实际性能是手机真八核的N倍,因为最低配的双核CPU的电脑可以开几十个窗口而不卡,手机开几个软件就很卡了。真正好玩的还是电脑,屏幕很大,手机只是携带极其方便。
电脑比手机便宜很多。

9条评论:
1   朱锦明 2019-07-12 13:25
勇哥,分析的很详细;)

自由勇 2019-07-14 12:06
谢谢支持!:)

2   angel2018 2019-07-12 15:04
电脑配置升级快,手机配置更快,现在几乎所有人都转到手机终端上,除了需要制图和编程需要在电脑上工作。我看博客后面手端浏览占99 .8%,PC浏览占0.1-0.2%,其中还含我自己和勇哥浏览,哈哈。

自由勇 2019-07-14 12:07
是的,用手机的人多。不过我查大量网页的时候,手机只能开一个窗口很不方便,还是需要用电脑。看视频用电脑,效果比手机好很多。

3   拜仁慕尼黑 2019-07-12 18:06
换高性能电脑用后就再也回不来了。

自由勇 2019-07-14 12:08
是的,多数人只配了一台电脑,所以要求性能比较高。
我喜欢配多台电脑,各有用途。

4   执迷不悟 2019-07-14 00:36
新产品主要是集中在使用体验上比较好所以贵,性能提升不是短期内可以大幅出现的。勇哥这么一说我的X201跑了8G内存120G固态,感觉奢侈的厉害啊👍还有身边的朋友一脸嫌弃,我反正是自得其乐的。

自由勇 2019-07-14 12:10
是的,有时候配得太高会有奢侈的感觉。在2001年的时候,大多数人的电脑主机都是128M,64M内存。我的电脑是2000年冬天配的,当时是128M内存,一条128M内存那时680元,第2年内存降到185元我又买了一条。

差不多2002年由于内存大降价,我又加了条256M,变成512M内存。那时候周围的人大多数还是128M,256M内存,最多384M。我就那个时候享受到了周围的最高配。

之后配的电脑都是够用就好,2004年底在深圳时配了第2台电脑,3500多元,赛扬1.8G/256M内存/80G。

不像现在,电脑想配随便配,太便宜了,想组一个16G内存、16T硬盘都是很轻松的事情,但是大部分资源都是闲置。

自由勇 2019-07-14 13:09
系统盘Win 7/8/10用32G固态硬盘足够,然后我再配个笔记本硬盘作为数据盘。
Win 7/8/10用3G-4G内存,已经很流畅。

发表评论:
名字: (*必填)
博客: (可省)

正文:

  记住信息?

王志勇:1980-09-26 (44周岁)
程序设计,前端设计。

版权声明:本博客所有文章,均符合原创的定义,禁止转载,违者将必究;正确的方法是贴原文的标题和网址即可。

与此相关的链接
自由勇专栏

Blog存档 Archives

2022年07月
2022年06月(15)
2022年05月(20)
2022年04月(16)
2022年03月(9)
2022年02月(9)
2022年01月(10)
2021年 +

2020年 +
2019年 +
2018年 +
2016年-2017年(9)
2014年06月-09月(10)
2013年 +
2012年 +
2011年 +
2010年 +
2009年 +
2008年 +
2007年 +
2006年 +
2005年09月(4)

Copyright © 2006-2024 auio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此Blog程序由王志勇编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