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科学和现实

王志勇 发表于 2021年10月07日 08:58

昨天看到圈内的计算机学家的王垠前辈老师的一篇文章,科学和伪科学,看标题好像这类话题被谈得太多,细品之后才发现是一篇难得的良心神文,思路严谨,难得有这样的爱国人士。于是,立刻打印下来,准备阅读10遍以上,作为教科书来赏析,同时摘录文中的一些经典语句。

文中也为被15年前创立“伪科学”名词的某位生物学博士所炮轰的中医正名。那位生物学博士,后来推广转基因,才渐渐被更多国人看清楚他的(一言堂的)真面目。这里重点是,恰恰是他这些年所炮轰的目标,大部分都不是所谓的“伪科学”。而且,更可怕的是很多国人,尤其是大学生在追随这一股潮流,很多未知的领域都称为“伪科学”。

在这股潮流下,似乎一切都要用科学、伪科学来区别对待。2007年的《双虎一席一谈》,有一期是对一个学术问题进行讨论,正好当时这位到处走场的生物学博士也有参与。也邀请了几位中科院的院士,讨论到最后,大家对什么是科学,还是没有明确的定义。

科学,其实就是一个专业领域的研究。

科学和伪科学》一文一针见血地指出,“谁是科学,谁是伪科学,谁说了算呢?谁有权谁说了算,权威说了算……
有些做法(比如中医,针灸),中国人祖祖辈辈实践了几千年,很多人亲身经历,直接感受,切实有效,却忽然被科学界叫做‘伪科学’……
今天的‘科学’已经不再是伽利略时代的科学,它成为了实质意义上的宗教神权,它可以给任何异教徒扣上‘伪科学’的帽子。

人们眼中的科学
我最近在一些博文里,写作的过程中,发现现在中国的科学,实质就是现代版的儒家文化、独尊儒术。哪怕是学习国外的技术,用不了多久很快又渗透儒家文化在里面。在中国,学历代表着权威。多少人内卷、焊窗苦读,最终是为了什么,大家也知道。有多少人是真的立志要为祖国做贡献、造福人类?大多不过是摆拍,或者为了完成任务而写的立志美文。

大多都是为了学历,年薪,有出息,最终还是为商业服务的。这和古代的科举,没有多少分别。
但是走向社会后,由于国内总体生产力的原因,月薪上万的人,屈指可数,没有太好的岗位。

生活中总是有人要用“相信科学”来和别人辩论,以声明自己是科学的。在说出这四个字的时候,其实恰恰大多是不太去研究科学的。他们眼中的科学,其实是当前有限的认知,仅此而已。

中国人尤其喜欢“科学”。因为电视每分每秒,都在和你谈科学。电视里的这些科学,其实大多是现代版的儒家文化。能播什么节目,都是有严格的审批。(佛家、道家的文化和技术,却不怎么提及,几乎是失传状态。)

科学、不科学,其实本身就是一个激烈的对立。因此,在很多时候没有太大必要去指出什么是科学的,什么是不科学的(甚至称为伪科学),因为容易以偏概全、一刀切

爱迪生在经历了几千次的试验,才成功研制了电灯。难道可以说他之前所用的材料,都是不科学的吗?

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,当时旁边有人说:“切,我也能发现”。这些人,都是不尊重别人探索付出的劳动,马后炮,说风凉话。轻易说别人不科学、伪科学,往往也是在不尊重别人付出的劳动。

因此,科学,是一个漫长的试验、调试的过程。在经历了无数的有效、无效的测试之后,最终能得出哪些是有效的。

根据亚里斯多德的著作,科学,实质上也可以理解为是技术、经验的融合。

科学,本身是用来为生活服务的,而不能成为攫取别人利益的武器。

科学为商业服务的弊病
现代的科学技术,大多是为商业服务。造成的结果是技术保密,人类生产力总体提升极为缓慢。
各行各业都是如此,也包括医学,请细品(深思)。

由此会产生很多的内幕、潜规则。

《科学和伪科学》一文的启示
此文给我的启示是,暂时可以套用到这几年突然流行的计算机领域的https。因为到目前为止,还没有哪一个人能全面剖析http如何不安全,https如何安全。

借用《科学和伪科学》一文里的一句让人突然如梦初醒的话:“你会发现世界原来是如此地安全,却被某些居心不良的人渲染得如此危险。”

https仅用这几点,就可以看出它的存在是有(不良的)商业意图的:

1. 有人敢卖,就会有人敢前赴后继地买。所以,商业版的SSL在世界各地,一定会成为主流,会一年比一年受欢迎,且价格十分昂贵,超过服务器数倍。

2. 不允许使用自签名SSL,而必须使用第三方SSL。给钱就能安装,这实质就是保护费。

3. SSL并非新鲜事物,在2004年时,就有Verisign的带“√”的认证,那时候就已经有SSL。为什么这几年突然火爆起来了呢?因为营销点。居心不良的浏览器,用“http不安全”制造口粮级刚需

4. https并非加速,150ms以上的服务器,影响速度很明显。这一点说明套用https,并不是成功的。

5. 以隐私的名义进行恐吓式营销。除了银行帐号和密码、支付密码、住址,在网络上的其它信息都不会影响一个人的安全。

网上社交当然需要发布一定的信息。

而现在使用https的绝大多数网页,都是不需要Cookies登录,直接就能看到的信息。Cookies登录,指的是一些论坛上需要登录,才能看到的内容,这些是真正的隐私内容。

所以,用https访问不需要Cookies的非隐私页,其实还是非隐私访问方式,因为运营商能够查到你的所有访问地址(也包括https实体地址)。

但因为每个人每天访问的网络地址、内部协议地址是极为海量的,运营商去查阅这些是要耗费相当大的精力的,也可能懒得记录。

所以,在隐私方面,https和http几乎没有区别。

https的加密传输,对这种隐私究竟有没有意义呢?对Cookies登录的隐私页,有一些作用。但是,http同样可以自定义加密,实现https的效果。

6. web的密码登录页,https会稍微好一点,但是区别很小,因为在传输中很难拦截(再顶尖的黑(隔开)客都很难做到),这主要和浏览器有关,是浏览器要做的工作。如果开发者怕不安全,开发时可以把<input>表单做成发送前就加密。

登录页用https,只是一个心理安慰的作用。

这些密码安全,除了浏览器的责任,更多地也是web站点自身要做好加密手段,比如现在很多支付安全级别高的支付宝、微信,等等,换设备需要手机短信验证,能极大地提高安全级别。

web站点自身有了这些加密手段,即使是在一台有很多病毒的电脑上,也不会造成安全问题。

现在很多的杀毒软件,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安慰。确实能防止很多的已知病毒,但是有很多病毒、木(隔开)马、后(隔开)门,都是不可能查出来的,因为那些代码本身都是正规的程序,这在无数年的以后都是这个规律。手机上的程序是否安全,也是同理。

所以,密码安全,最终还是靠web站点自身的加密手段。https、杀毒软件,都起不了实质的作用。因此,在密码安全方面,https和http几乎没有多少区别。

4条评论:
1   wys 2021-10-07 19:46
这也是为什么前人说“尽信书,不如无书”。天无二日,文化只能有一个成为主流。要想丰富自己的视野,只能钻到书里去了。
2   老张博客 2021-10-08 09:47
说真的,这篇文章我是真的看不懂,但是我知道,有很多东西用“科学”是解释不了的。。

自由勇 2021-10-08 10:22
是的,他文中的病毒分析部分,我也没看懂,都是跳着看的,但是对他的理性感到惊叹,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。越是懂科学的人,越不声明自己相信科学。

这世界有很多,科学解释不了。

3   Glan 2021-10-08 10:19
我一直订阅他的,非常理性的反向思维还是很值得借鉴的。

发表评论:
名字: (*必填)
博客: (可省)

正文:

  记住信息?

王志勇:1980-09-26 (44周岁)
程序设计,前端设计。

版权声明:本博客所有文章,均符合原创的定义,禁止转载,违者将必究;正确的方法是贴原文的标题和网址即可。

与此相关的链接
自由勇专栏

Blog存档 Archives

2022年07月
2022年06月(15)
2022年05月(20)
2022年04月(16)
2022年03月(9)
2022年02月(9)
2022年01月(10)
2021年 +

2020年 +
2019年 +
2018年 +
2016年-2017年(9)
2014年06月-09月(10)
2013年 +
2012年 +
2011年 +
2010年 +
2009年 +
2008年 +
2007年 +
2006年 +
2005年09月(4)

Copyright © 2006-2024 auio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此Blog程序由王志勇编写